找到相关内容11446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融合与交流——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

    的两个哥哥回来见了,悲痛地收拾了他的骸骨,告诉了他们的父母,为他修了一座塔。此一题材在莫高窟、库车附近的洞窟壁画和洛阳龙门宾阳洞以及造像碑上的浮雕,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五四窟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为死去的父母以及自己和一般众生的得救,有很多造像铭中就明白指出当前是苦难的末世。这都说明南北朝的佛教形象是对于时代生活的一种认识和艺术的概括,这一概括虽不是真正具有改革生活的力量,然而具有一定的批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4079507.html
  •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父母所生肉身,速成究竟圆满佛体。是云即身成佛;亦名不转肉身成佛。凡今宗深旨,六凡四圣肉身,即法身法尔妙色四曼三密庄严界会。是故婵娟相貌,无生来执所。萧散冢间,无死去著相。生老病死,并是阿字大空密严佛土。...

    王弘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1879586.html
  • 慈航法师的付法弟子及其道场

    余年,犹不能看懂佛经。在家时,只读《三字经》《六言杂字》《论语》未终卷。因家境不良,读一日间一日,父母早逝,一切无人照顾,衣食均须自谋。家父虽是国子监生,一生教私塾蒙馆以终其身。年十三,从人习缝纫,因常...

    阚正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4479631.html
  • 以佛心为己心 以师志为己志——泰宁庆云寺慈航菩萨圣迹寻踪

    会之庶务。于安庆为迎江寺之住持。从泰宁到安庆,自小沙弥到住持,其间,整整17年。此时的慈航菩萨,已经35岁了。   缘结太虚大师   这17年来,令慈航菩萨难过的:一是父母早逝与弟弟早亡。二就是...

    本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4679634.html
  • 2001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

    东南亚(南海诸国)人,但也包括今非洲东岸一带的黑人(僧祇)。家庭婚姻与妇女研究方面,王楠《唐代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变迁——对父权到夫权转变的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3卷)揭示了女性孝道行为从针对本家父母...

    杨宝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4779635.html
  • 密教纲要 一

    功德。秘密云者。众生之自秘密也。非他人之能秘密也。若乃如来。则固证知众生之身心与毗卢遮那同等矣。然以其法教甚深而不可思议。非浅机之所能信也。苟非其机。则反使其犯诽谤之罪。故其授法。必选其机。譬如父母之...

    王弘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3580097.html
  • 清代政治与民间信仰

    登顺供称:   我系易州窑头村人,年三十七岁,父母亡故,并无兄弟妻子,平日思想功名,今日听见万岁爷过,要想求个官做,所以接驾的。若万岁爷不用我,或是王爷们、大人们、老爷们用我,也情愿跟随了去,也就有...

    庄吉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42580504.html
  • 也谈汉文佛教大藏经的系统问题

    父母于生民。造塔四,其一曰寿山,……其二曰报恩多宝定光,……其三其四曰大中神光,为军旅也,为人民也。缮经五藏,其二进于上,其三会于寿山、定光”[11]。   这些写本藏经,在《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

    李富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080759.html
  •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

    黄麻纸裱纸因为非常薄,从背面可以清晰地辨认上所抄佛经为《佛说父母恩重经》,仅存末行、尾题.且带有燕尾。目前因为裱补纸较厚,造成卷中整齐断裂,似用利刃所划。第12、13纸接缝处脱开,用两块相连裱补纸裱补,...

    林世田 萨仁高娃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980773.html
  •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

    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无足怙恃。闻有佛如来能救苦难,谁不愿托以自庇。其稔恶之帝于将相,处此翻云覆雨之局,亦未尝不自怵祸害。佛徒悚以果报,自易动听,故信从亦渐众。”   其实,佛教对中国人精神领域的满足...

    张晓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5880819.html